找到相关内容313篇,用时1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报恩孝亲谈

    受苦果,这是不变的定理。   世俗人他们反对佛教最大的理由是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这一点我也顺便说一说,有了儿女固然是好,可是我们也要知道,父子的关系,无非是前世的冤家债主...

    煮云法师

    孝亲|报恩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0223579010.html
  • 佛教主义及进行佛教意义

    文明之偏,将如是乎赖。乃中国自己,反不知重视佛教,思之但有愧赧! 自海禁大开,欧风东渐,物质文明,披猖一世。一般学者,咸以“物竞天择,优胜劣败”,为不易之定理。视佛教徒不耕而食,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5980820.html
  • 闽台民间信仰文献——“善书”的文化内涵

      5.行述案证类鸾书。在善书中对神明在世行为之描述为“行述”,对鬼魂在世行为之描述称“案证”。此类鸾书从神鬼过去之行为为例,阐述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的定理。   6.医药类善书。此类善书大多为治外伤...

    黄建铭 王宝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90182486.html
  • 佛学与人生

    入孝出悌,谨信亲仁,而堂堂正正地做像一个人。又缘生须受因果律的支配,因果循环,丝毫不爽,“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”,确是不移的定理。所以一个人除非自甘堕落,非积极向上为人不可,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9441384754.html
  • 两个“无住”的疑问

    ”。这“法住法位”四字,是佛法中一条铁案如山的定理,绝对无迁变之余地,然则一切法之立,分明“有住”,又怎可以说“从无住本立一切法”呢?我想一般初业菩萨,听了这种种的说法,一定更要迷离惝怳,堕入五里雾中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5086266.html
  • 论佛教解释能力的合法性证明

    逻辑支持,表现为:一、协调性,指形式系统的内在一致性。佛教作为一种解释系统符合在本系统内不能推出矛盾的条件,这也就是说,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从佛教系统中推出。二、可靠性,指系统中的定理都是语义解释之后的真命题。对于佛教而言,可靠性指的是佛教的定理都是语义解释后的真命题。  (责任编辑:苇一) ...

    黄文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1065843.html
  • 开启人生智慧大门二;

    出来的科学定理,都陆续被推翻,而一直有新的科学定理出现。为什么?很简单,因为这是第六识的作用,它不是真正的真理,它只是相对的真理。相对的真理,只能够解决相对的问题。绝对的真理是永恒的智慧,我们称之为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4467341.html
  • 慧远的念佛思想及其对中国人文传统的贡献

    五常之气以育。性有修短之期,故有彭殇之殊。气有精粗之异,亦有贤愚之别。此自然之定理,不可移者也。是以尧舜大圣,朱均是育;鼓叟下愚,诞生有舜。颜回大贤,早夭绝嗣;商臣极恶,令胤克昌。夷叔至仁,饿死穷山。盗跖肆虐,富乐自终。比干忠正,毙不旋踵。张汤酷吏,七世珥貂。凡此之类,不可称言。  这里提出的“自然之定理”来解释人的生命状态,吸取了东汉王充的朴素的元气论。《论衡·本性篇》曰:“人禀天地之性”, “...

    曹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0574305.html
  • 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

    学家哥德尔(Godel)却以“不完整定理”(Incompleteness Theorem)(14,17)证明这根本是不可能的。一切逻辑系统,不论多么复杂,都不可能导出所有定理,其本身必是“不完整”。此亦...自我矛盾)。此即是不完整定理及Halting Problem之核心症结。当此系统能self-reference(有“自我”之观念)时,便会有不可挽救之矛盾存在。故佛法必得破除观念认知中之“我”(我执)...

    见护法师

    |科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0924356507.html
  • 梵本《因明入正理論》──因三相的梵語原文和玄奘的漢譯

    定理未被理解故;宗法性不言而喻故。)  發問者在這裡的提問似乎針對這段原文沒有論及第一相(宗法性),懷疑因除了於同品中有、異品中無之外,不與宗有法發生關係。果如是,便缺宗法性。疏主回答說︰「說因宗所隨,宗無因不有」,這個因明定理規定,因與宗絕對不能分家,談因必然離不開宗。這段原文沒有明確地論及宗法性,並不是天主論師不知道這個定理,而是宗法性在此不言而喻故。關於第二個問題,玄奘在譯文中補上原文所缺的...

    巫白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4938065.html